流動科技應用程式 App 近年崛起,令不少傳統行業受到衝擊,尤其對「中間人」角色的行業影響特別大,早前一些本地的士司機便向政府表達不滿,提出多項要求,認為一些流動應用程式如 Uber 搶客,提供高級轎車和七人車接送服務,最近更加入 Call 的士功能,但他們認為根本是白牌車,不應鼓勵非法行為,而且乘客保險存疑問。話雖如此,筆者留意到不論特區政府、市民,甚至部分的士司機都不認同他們的看法。
Uber 於 2010 年在三藩市推出,短短四年便發展到世界各地,可謂改變了整個叫車市場。Uber 將豪華轎車服務連帶到一般消費者手中,配合可以提升用戶體驗的超強手機 App,曾令人擔心會否影響的士司機的生計,但由於現在一般的士都可以加入 Uber,反而令 Call 的士的用戶體驗提升到轎車服務的水平,所以究竟 Uber 會令的士乘客轉乘轎車,還是轎車客戶轉乘的士,其實也說不定。正如早前提及,部分的士司機指 Uber 或近似的 App 令他們接觸更大客戶群,反而令其收入增加。
從商業角度而言,這些流動應用程式讓市民透過智能手機預訂的士服務或支付車費,締造不少商機,特別是亞洲。雖然這些應用程式在多個城市大受歡迎特別是香港、上海、新加坡及孟買,但也惹來愈來愈多反對聲音,不少歐洲及北美城市都面對同樣情況。這些不滿是源於舊有的應用程式表現未如理想,而新推出的應用程式則令人難以分辨無牌出租車及持牌的士。驟眼看來,Uber 與其他互相競爭的應用程式分別不大,都能提供「召喚」服務,讓用家找到最就近的出租車,並作出召喚及查看其行蹤,重要的是車資是由 Uber 根據行程距離和行車時間釐定,並非預先設定。
筆者認為這些 Apps 其實只是一個「Call 的士程序上的轉變」, 替代以往「Call 台」方式,只要營運的車輛符合法例便無不可,其實本港的士多年來服務水平如何,相信在港居住的市民心中有數,例如只接受現金收費,現實是全球走向「無現金社會(Cashless Society)」,加上香港要發展成「聰明城市」的趨勢下,這種營運模式還有競爭力嗎?此外,每天若有近 1 小時的交更程序,相信都是全球罕見;更不堪是個別的士司機由於不懂其他地區而作出選擇,形成「香港車」、「九龍車」等出現,因而令乘客感到極度無奈,其實整個香港島加上九龍真是這麼大嗎?究竟是業界還是政府政策上出現問題?
雖然在 2011 年曾有國際調查指本港的士服務質素首次躋身全球 10 大最佳之列,並且高踞第 3 位,但要明白這已是 4 年前的統計,時移世易,若本港的士服務不再與時並進、固步自封,長遠只會拖累本港發展旅遊業,事關訪港旅客的要求只會愈來愈高,相信整個的士行業是時候「韜光養晦」,期望將來與市民攜手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否則不難在明年的「全球 10 大最差的士服務城市」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