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聽到渠務署就很容易會聯想,他們的工作是負責管理馬路上的坑渠,每當大雨出現就要到街上通渠協助疏導雨水嗎?但原來他們的工作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他們需負責守護市區進行防洪。
每逢大雨都會香港因為地勢是山多平地少而令道路變成水上樂園,就以山道為例,下雨時的雨水會由高處沿著斜路向下流,雨水會使路面的摩擦力減低,加上汽車遺留的油污,由於油的密度比水低而浮在水的表面,令路面變得很滑,極之危險。
[row][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 [/row]
參觀排水隧道
渠務署在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設有資源教育中心供教育機構申請方可參觀,平時是不會對外開放的,是次有幸進行戶外學習才能帶學生前往參觀,參觀當日更得到渠務署安排了一位主任及工程師到場向學生講解。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位於九龍西北部,隧道全長 3.7 公里,由一段 2.5 公里長沿半山興建的「分支隧道」,及一段 1.2 公里長貫通荔枝角市區地底的「主隧道」組成,兩段隧道中間設有靜水池,出水口位於昂船洲。該條雨水排放隧道的設計流量為每秒 102 立方米,估計約 10 秒便可以注滿一個標準泳池。
雨水會在分支隧道流到靜水池過濾大件雜物及暫時儲存,部分水會用作清洗街道和灌溉之用,過多的雨水會流經主隧道到排水口流出大海。在分支隧道和主隧道之間及排水口附近,更設有直徑長及深不見底的巨型竪井,可讓雨水快速排出大海,大大減少大量雨水湧入市區引導水浸的機會。
以上的方法稱為截流,它是嶄新的市區防洪策略,從源頭著手,建造雨水排放隧道,提供一道隱形屏障把市區腹地的雨水於半山截流,繞過稠密的下游市區,直接排放出海。
[row][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 [/row]
大型鑽挖機「大長今」號
工程師亦向同學介紹隧道是如何建成,就是利用大型的鑽挖機「大長今」號來進行隧道建設工程。在山中建設隧道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工程進行期間對市民在市區生活所造成的滋擾,例如:封路挖地影響交通、需要避開藏在地底各種不同的管道、工程進行期間所產生的沙麈和噪音等,都會影響市民的日常活動。
資源教育中心內亦設有的大型觸控式電視,供觸控式檢閱整項工程。使用雨水排放隧道的方法,不單只可以減少雨水流入市區舊有的排水系統之內,又能改善舊有的排水系統的防洪水平。
學習善用資源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的靜水池,因地理環境建於一條高架公路下,利用靜水池上蓋改為一個大型公眾寵物公園,能夠達到一地三用,令它能集防洪、運輸、休閒於一身,加入了善用雨水的設計,靜水池利用截流所得的雨水,淨化後作沖廁、灌溉和洗滌用途,更前所未有地供予食環署清洗街道之用,善用珍貴水資源。
香港一直有很多出色的工程師為本地不同的基建發展付出了不少努力,大家可以多思考每個設施的整體背後,都已經充滿了很多不同的解難技巧,可見 STEM 是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