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能從學習中獲得很多知識和技能優勢,但於初小的報道不多,這是由於很多人以為 STEM 是綜合知識運用,年幼的學生難以學習,但隨著教學方式更成熟,只要有足夠的經驗和心思配合,學習結果往往是事半功倍。有教育工作者分享,初小從主題式的活動著手,配合生活裡的事項進行教學,讓學童在合適的身心環境下掌握知識。
早前獲邀前往參觀聖公會主風小學的「遊學月」,舉辦活動原因是注意到過去年餘,不少升讀小一的新生缺乏返校經驗,因此學校舉辦連串的跨學活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們的共通能力、學習興趣和群體生活習慣。參觀當日,每位學生會在四節課堂內輪流進行四項活動,分別是校園大追蹤、健球活動教室、箭藝活動教室和歷奇活動。
用主題活動學習
副校長陳奕鑫講解設計重點,是將學生日常能接觸的事宜與知識結合,因應學生每日所接觸,學習知識的趣味、實用性,以及提高練習機會,而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亦會提升,這類型的學習方式與 STEM 相似,均是主題式學習。他進一步分析, STEM 本質不一定是放在數學和常識中,以語文裡的起承轉合為例,當中能建構更完整思路,只要有適合的教學法引入,就如親身經歷。事實上,學校的特色是很多科目裡也有類似的設計。
結合生活應用事半功倍
另一位教師李民亮亦有精彩的實例分享,他先解構無論是程式和數學等的學習過程,有如跟圖砌 LEGO ,學生可以只是盲從,但如此就不容易理解真正用意。他注意到近年小朋友具備數碼操作能力,但就較少接觸傳統遊戲,如「老師話」、「大風吹」等,他運用傳統的遊戲方式,但會先遊戲再進行講解,如「老師話」是一個指令,情況如電腦編程中的「 If…then 」,如此學生就可學習當中的邏輯。
他再舉例,要數學和資訊科技科均要教授順序和不順序,進行遊戲的方式是與學生列出由起床至回校期間的十多件事,當中有順序和不順序,例如擦牙、洗面、穿襪、穿鞋、坐車等。當中要念出順序就會串連,十多件事情裡面學生大多會有興趣加以討論,如
哪些事可順序,哪些事不能改變順序,例如不能先穿鞋再穿襪,甚至當有些事會因應情況次序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如過往可邊行邊食早餐,現在疫情就不能。將上述的生活情境轉至程式裡講解,學生就能快速掌握。
創意活動激發學習動機
類似的生活主題套用於學術,也適用於遊學月。教師伍展鴻及劉秋婷就為初小及高小,以製作燈籠的方式教授 STEM 知識,用拉繩作「嫦娥奔月」、「玉兔登星」的裝置。兩位教師向記者講解,拉繩的部分運用魚絲或棉繩將有不同效果,從而可以介紹小二甚麼是磨擦力,至於小三以上就可讓他們學習閉合電路、導電物料等多方面知識。而他們更特意將此裝置加入遊學月中,他們將嫦娥位置換作學生,拉繩向上下的過程換作各樓層,從而向學生講解每樓層的設施,全班學生於短短 15 分鐘左右的遊戲時間已能
牢記全校的各層設施,就算是小一學生也能掌握,正是教師們用心設計的創意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