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2017 施政報告 創新‧科技‧教育意見(下)

    kaWing
    kaWing
    從事科技教育報導逾十年,見證香港電子學習及STEM的興起和轉變。
    教育改制培養人才

    由此延伸,他也指出香港教育及人才架構存在已久的問題。自 DSE 推出後,香港修讀 M1 及 M2 報讀人數持續降低,至使理科及工程修生困難,更遑論培養研發等人才。原因之一是家長推崇醫生、律師等專業,其次就是修讀工商管理,傳統理科不受重視。此外,校長的決策往往因應成低成本高效益,若是運用機械的科目,既需要投資,而學生也不一定能考取好成績,在捨難取義的社會文化下,讓近年的學校發展更容易偏重文商科發展,導致 M1 、 M2 ,以及修讀物理、化學、 ICT 及 D&T 人數均不多。
    [row][double_paragraph]

    IB 學制特色考試分數外, 並有日常評分、論文評核等,有更全面的考評標準。
    IB 學制特色考試分數外, 並有日常評分、論文評核等,有更全面的考評標準。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DSE 修讀 2 個選修科目為主,當中很多人放棄修讀 M1 、 M2 。
    DSE 修讀 2 個選修科目為主,當中很多人放棄修讀 M1 、 M2 。

    [/double_paragraph] [/row]
    他個人認為在未能更改制度情況下,可稍稍改變入學標準,過往是入大學的評核是中英數通識;改變後可以是中英通識,然後 M 、 M1 、 M2 裡三擇一即可。此舉最大的優點是學生可保留選修的科目數量,畢竟 M1 、 M2 也是數學,主要是保留相關數學為基礎已足夠。至於餘下在中學未能學習的部分,可留待大學在大一及大二學習,但至少能增寬門檻。長遠而言,將動手做和面試部分加入評分,或是增加類似的評核項目,如 IB 學制類似的設計,均能讓動手做能力較高或有心有地的學生,增加就讀大學的機會。

    推動 STEM 標準

    最後,他期望經由 STEM 的意念推廣,加上政府推動,中學方面能有更多積極的轉變。此外,他指出過往 STEM 推動政策以撥款為主,目前初步已見巿場有良莠不齊的產品或服務。黃教授表示政府在此方面可多作一些支援,例如進行初步篩選,或參考外國設立標準等,將會有助 STEM 能真正在學校發展。

    現行家長對 STEM 認知

    談及對 STEM 的瞭解,筆者邀請對教育有濃厚興趣,並身兼是香港革新教育家長同盟成員,也是兩位小學學生的母親陳思雅分享。她表示近年有研究 STEM 及歐美等教育制度,據她所知 STEM 不是科目,甚至可以不是課堂,以外國為例,大多以活動方式教授,香港也有學校推行,但落實執行意念的學校為數不多。
    STEM 能學習數理以外,更重要是學習層次,能涉及創意、思考、排難、合作、邏輯等原素,非一般的傳統科目。另一方面, STEM 較不適合涉及呈分或 DSE 等類似的制度,教育局也可藉此檢討考試制度,並適切將香港教育推向國際水平。

    推行課程檢討

    她個人十分支持 STEM 課程全面發展,畢竟是可幫助跨學科學習,但前設必須減低傳統學術科的教學時數,並應減少或零家課。她個人認為由於 STEM 本身涉及甚多,若教育局能於此時機,推出新課程內容、課時標準及增加宣傳,會有助學校執行。
    適時全面的檢討,有助 STEM 不會最終投閒置散成口號,或淪為商業產品於教育裡變作產品,她期望能藉 STEM ,真正改善或提升學生的學習質素,達到與時並進的水平。最後,她寄語於本刊,學校與教育持分者(即教學工作者及家長)能放低學習求分數的標準,以身教讓 STEM 貫徹全面有效實行。
    [row][double_paragraph]

    香港革新教育家長同盟是一個關注學生的組織。
    香港革新教育家長同盟是一個關注學生的組織。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教育局過往有課時指引,但加入 STEM 元素後相信需要重組。
    教育局過往有課時指引,但加入 STEM 元素後相信需要重組。

    [/double_paragraph] [/row]
    以筆者來看施政報告與家長期望一致,認為 STEM 需落實執行,惟實現關注要點明顯有落差,家長著重孩童身心在學習期間應取得平衡,政府注視 STEM 在學校實行成果,筆者期望政府理解家長真正所需。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