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到食物上,最容易讓人聯想到基因改造。而基因改造食物是利是弊仍然有很多討論。不過,近年流行的食物科技,都將焦點放在如何解決食物短缺、減少食物浪費等話題上。
香港也有食物科技創科公司,如專門研究先進低溫真空無菌包裝( ASAP )的 IXON 。據該公司的資料顯示,透過這技術,食物可在約 60 攝氏度的溫度下滅菌,並令鮮肉、魚和海鮮在室溫下穩定地保存兩年。這類拉長食物保存期的技術,視為食物科技是理所當然。不過,如人造肉食品製造公司也看成一門食物科技,會否有掛羊頭賣狗肉的感覺呢?
人造肉身價高
人造肉已賣到成巷成市,不少素食者早以人造肉為主要食材。近年,外國公司將人造肉包裝成食物科技後,不但食物,就連公司都盡顯身價。
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有份投資的食物科技公司 Impossible Foods 是近年炙手可熱的市場新貴之一。該公司由史丹福大學教授 Patrick O. Brown 於 2011 年創辦,成立至今已籌集接近 15 億美元資金。公司的使命是要改變全球糧食系統,恢復生物多樣性和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故此,以植物製造可口、營養豐富而價錢相宜的可持續發展肉類、魚類和奶類產品。目前該公司備有植物漢堡、植物豬柳漢堡及植物豬肉等產品。
食物科技公司所製造的人造肉,與一般人造肉分別之處,就是添加了科技、科學。再以 Impossible Foods 為例,其科學家發現血紅素( Heme )分子含有豐富鐵質,可在所有生物(動植物)身上找到,而血紅素是動物肉食「有肉味」的關鍵之處。該公司採用基因工程及發酵技術來製造大豆血紅蛋白,提取當中的血紅素,加入人造肉中。同時,無論在膽固醇、脂肪量、熱量等都遠低於傳統的加工肉製品,但營食成分則相對較高。其產品也進入香港市場,更透過合作計畫允許夥伴餐廳直接銷售其人造肉,讓餐廳在疫情堂食限制措施下也能有額外的收入來源。
只要注入科學、科技元素就成為食物科技,那麼食物科技的定義及可塑造的空間可以無限闊。又或者,不必拘泥於字眼,只要是一門幫到人類、社會的技術,就是良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