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對於環球商質的衝擊可算十分巨大,旅遊商務會議的活動幾乎完全停止。以科技界為例,全年就只有一月的 CES 因為未到的疫情爆發期才成功舉行,此後所有電腦和科技展,包括今年 6 月的台北 Computex、9 月的德國 IFA,甚至是 2021 年 CES 都宣佈取消,不知何時才可以恢服正常。不過展覽會是展覽公司,以至是不少市場推廣業務的命脈,必須環盡量保住!為此,剛剛 9月初 IFA 2020 就設計了一個同時有實體和虛擬的展覽會,筆者過去幾年都有去德國參加 IFA 採訪,今年作為網上展覽的參與傳媒,可以用傳媒的角度看看這種展覽模式是否會變成常態。
今年的德國 IFA 原本是 9 月初一連 7 日舉行,而會展前的全球記者會,則會於 3 月份舉行。記者會主要就是為 9 月展覽造勢,而且可以讓傳媒了解一下,全球電子消費產品在該年的市場方向,因此當中的 GFK 報告會是重點。今年因為疫情,3 月的記者會在舉行前最後一刻也得取消,取而代之是公佈 9 月 IFA 大會的安排。
有別於 Computex 和 CES , IFA 2020 不直接宣佈取消,而是改以真實加虛擬結合的方式進行,真實的展覽大會仍會舉行,但限制參與人數,包括參展商、買家和傳媒,每日只限 5,000 人,主要針對是德國,以至歐盟地區的買家和傳媒,不設對外開放。虛擬部分則有不少 Keynote 加入網上串流直播或選播。好處是可以讓其他地區,特別是海外傳媒一樣知道內容,有報道的機會。而最重要的是當然要讓參展商和主要贊助商有曝光率, IFA 才可以賺到參展租金來營運。
天下沒白吃午餐
當然,道理說得明,但實際情況又如何? IFA 2020 的展期由 7 日減至只有 3日,大會也安排了 3 日內有不同的參展商 Keynote 和出席傳媒的訪問,營造一個沒有失色的感覺。而 Keynote 會場也是真實的大型場景,沒有因為轉戰網上而變為錄播影片,全部以 Live 進行 (當然也有參展商沒有現身,只在大舞台上播放錄播影片,主要是無法飛到德國的亞洲科企)。大會的安排也相當有心思,在網上加入虛擬展館概念,絕對沒有「揸流攤」。
第一日,有大會開幕 Keynote 和合作單位 GFK 的重點環節,感覺不算差,但隨後兩天,問題就來了!首先,因為展覽形式的轉變,不少過去主要的大型參展商,今年都沒有再直接參展,例如以往佔上最大單一展館的 Sony 和Samsung ,今年 9 月雖然一樣有旗艦產品發表,但就變成自家製作網上發表會直播,包括 Sasmung Note 20 ,以及 Sony 的 A7C 相機和 Xperia 5 II 手機,本來都是展覽的重點產品,現在就成了品牌的自家活動。
就算是過去幾年都有在 IFA 公佈新電腦的 Lenovo 和 Asus ,今年正值有 Intel 第 11 代 處理器加持,本來有個極佳平台可以讓參觀者直接接觸這些新一代產品,但現在這些產品也只能透過新聞稿方式發放,傳媒對產品的印象也相對模糊。不過最慘還是 IFA 大會,本來這些曝光率,或多或少都會被算入 IFA 的事,現在卻沒有一個新產品發表有和 IFA 關連。以筆者自己觀看幾日的Keynote 內容,能夠算得上是在 IFA 大會中發佈新產品的,就只有 TCL 的 MicroLED 背光 8K 電視,其他大會的網上展覽商,都是以歐洲為主要市場的參展商, IFA 的曝光率自然也不及以往幾屆。
正如 GFK 在 IFA 的 Keynote 所言, 2020 年不少零售業務都轉攻網上,不過對一直只做網上銷售的網上商店未必得益,最大得益者,反而是過去有一定多的零售曝光率的品牌。消費者憑著過去傳統消費的印象,選擇其品牌的產品並透過網上購買。所以在傳統零售渠道保持有一定曝光率,絕對有需要,但整體的銷售成績,就得要結合傳統和網上兩者數據而成,沒有誰可以代替誰。
總括而言,無論是 IFA 大會,又或者供應個人電子消費產品的品牌而言,利用網上進行虛擬展覽,效果跟實體的展覽會相差太遠,就算產品的宣傳影片拍得如何精美,製作如何龐大,傳媒和參觀者,就是缺乏了互動,也沒有親身接觸新產品的體驗,一切只流於平面。就算 IFA 如何設計出「真實+虛擬」的場景,上網睇串流還是上網睇串流,而且 IFA 一連 3 日每日朝 9 晚 5 方式直播,也不是每個項目都會讓人有興趣。
縮減了的實體展覽規模,也引伸到另一個問題,就是參展商的角色,是否也是會參展?大的品牌,可以自己製作新產品發佈影片,可以掌握自己的產品發佈時間和節奏,甚至是將發表會拍攝到毫無冷場,大家看今年 6 月蘋果 WWDC 和剛剛 9 月 Apple Watch 6 + iPad Air 4 的 Keynote 影片就知了,兩小時 Keynote ,過去一到 Developer 上台一段,整整近一小時去廁所位;現在都用吸引的新功能塞滿了,觀看者吸收的資訊沒有減少。不過成功的 Keynote 影片不是每個品牌都能做到,一些如在 Zoom 上分享 PDF 的形式,比比皆是。以往這些記者會後傳媒還可以接觸產品實物,可以自行撰寫試用心得,現在有的只有幾張新聞發相,有時要等上多個幾兩個月才有正式產品發售,印象早已模糊。
品牌可以不用依靠虛擬展覽會,自己也能包裝,利用社交媒體宣傳,收到的觀眾數目,比一個展覽會的十數萬人更多,而且接觸的層面涉及全世界。到實際的使用經驗,就發放給媒體和網絡 KOL 來寫。事實上,這幾個月不少品牌的產品發放都依照這樣的方程式,記者也少有再去外地的記者採訪活動,甚至連本地的記者會也少了出席。資訊會少了嗎?未必,最重要是有時間讓媒體接觸和了解產品特性,有了產品在手,是否要親身到外國?看來不必。一個疫情,加速了科技和網絡的應用改革,就算是疫情過去,大型的實體展覽會,功能也許不再一樣,一個展期 7 日的展覽會,動用的人力物力可不會少。如果品牌花同樣預算在網絡宣傳製作上,產生的反應作用,也許會比傳統展覽更大得多,而且不限地域。傳統展覽會,未來不是要變成網上展覽,但展覽的模式和作用,就必須要有新的定位才成,否則如早年 CeBIT 一樣,主要參展商一走,競爭對手也會爭相離場,不出幾年,全球性大型科技展,隨時又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