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持續蔓延超過半年,各國開始探討後續,全球經濟環境將會翻天覆地改變。多國聯手正在討論重組供應鏈,更重要是強調由理念相近的夥伴組成聯盟。新供應鏈勢必遷出疫症發源國,預計將集中在由日本、台灣、東南亞、澳洲,加上印度洋沿岸國家組成的印太地區。
趁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 Miloš Vystrčil )出訪台灣,多個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在 9 月初於當地舉辦研討會,出席代表包括有美國在台協會、台灣外交部、歐洲經貿辦事處,探討重組供應鏈的各項政策,拓展區域合作機會。
多國看準印太地區
過去幾十年走向全球化,卻漸漸變成近十多年來過渡依靠世界工廠。在疫情期間各國感到威脅,當全球急需防疫和抗疫用品時,卻被限制出口,甚至要脅用商品訂單換取物資。
在台灣的研討會上,出席代表與理念相近的夥伴合作,根據共享價值、標準及最佳做法發展新供應鏈,尤其建立可應付危機的供應鏈網絡,更強調保障供應鏈安全,不受政治脅迫。
在 9 月 1 日,即台灣研討會之前,德國公布新印太政策,擴大在該地區國家締結歐盟自由貿易協定,建立多元化夥伴關係避免單方面的依賴。日本、印度、澳洲貿易部長也在同日舉行視像會議,共建印太地區供應鏈,強調自由、公平和可預測的貿易環境。
科技業率先重組
重組供應鏈不是受到肺炎疫情所害而突然驚醒,反而是廠家逐步離開世界工廠所致,疫情只是加速了重組的進度。其中,蘋果公司已將部分供應鏈搬到印度,據當地通訊與資訊科技部門 Ravi Shankar Prasad 透露,這公司在印度現有八間代工廠。鴻海和緯創都在印度設廠生產 iPhone ,並有意擴大產能。
日本政府更出錢資助企業離開原來的生產地,至 7 月中旬為止,有 87 間集團取得逾 6 億美元補貼。其中 30 間把廠房轉移去東南亞,如玻璃基板廠商 Hoya 已遷到越南和寮國、信越化工把稀土磁鐵生產線移到越南。難怪股神巴菲特近期大手買入五間日本商社,可能看好疫後重組供應鏈,在印太地區有另一番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