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燈柱上的氣候觀測

    岑 智明
    岑 智明
    畢業於香港大學,獲理學士,主修物理。1986 年加入香港天文台為科學主任,2011 年晉升香港天文台台長,2020 年退休。岑先生開發了全球第一套激光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克服了在無雨環境下探測風切變這個長久的世界性問題,獲得本地獎項及國際嘉許。岑先生於 2010-2018 年擔任世界氣象組織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是首位亞洲人獲選出任這個高層位置。

    上期談到香港天文台的「微氣候觀測站」(Microclimate Station – 以下簡稱 micro-CS),讓我們了解細小如街道及小區的氣溫變化,尤其在酷熱天氣下城市裡的氣溫分佈情況。首先,什麼是 micro-CS?

    micro-CS 與傳統氣象站的主要分別,是採用了微型氣象傳感器,體積大幅缩小,耗電量低,適合安裝於不同位置,例如路邊、燈柱甚至無人機上(圖一及圖二)。由於技術進步及傳感器微型化,成本大幅降低,令氣象機構、學校和其他團體能夠在城市中大量安裝 micro-CS,並且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將觀測數據傳輸至雲端伺服器共享。

    小區氣溫極端差距

    上期亦提到 micro-CS 所錄得的高溫,看到紅磡與尖沙咀的氣溫竟然可以相差 8 度之巨(圖四)!今期為大家深入分析。首先,我們需要注意,由於 micro-CS 的安裝環境始終不及傳統氣象站,尤其沒有傳統要求的草地和受開敞程度所限,量度到的氣溫數據可能會有較大的偏差,以圖四為例,安裝於天文台總部的 micro-CS 在下午 2:30 錄得 37.9 °C 的高溫,但當日天文台的官方最高氣溫記錄只有 35.1 °C ,可見 micro-CS 在太陽照射時仍然會錄得偏高的溫度。

    話雖如此,密集的數據對分析小區氣溫分佈和變化非常有價值:圖四顯示,紅磡至尖沙咀海旁 micro-CS 所錄得的氣溫普遍較低,只介乎 32-34 °C ,但尖沙咀近彌敦道的中心地帶的氣溫卻高達接近 40 °C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極端情況?原來當日下午該區主要吹偏東風(圖五中藍色箭咀),海旁受較涼的海風影響而氣溫較低,但尖沙咀的中心地帶卻受該區密集的高樓大廈所屏蔽,空氣不流通(圖五),而且令較涼的海風不能深入「內陸」,因此氣溫較周圍高出許多度。

    那麼,在全球變暖持續加劇的情況下,有什麼辦法可以為城市降溫?下期我們再作探討。

    本篇原文刊載於《PC Market 電腦廣場》 1503 期,2022 年 9 月 15 日 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