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慣用八達通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但巴士、地鐵去年底先後引入二維條碼付款,使用率一直備受質疑。起碼筆者每日乘巴士出入,至今都未曾見過有人用這方式付車費。近日,特區政府公開數字,原來今年上半年有近 400 萬人次使用。數字看似很多,其實只佔使用率的 0.5% 。而這個 0.5% 實際又有幾多?大概是二百分之一,即搭車二百次,可能才會見到有一個人用二維條碼付款。雖然各方都想打破八達通的壟斷,讓乘客可以用更多方式付車費,但短期內實難成事。
二維條碼只有 0.5%
運輸及房屋局回應立法會議員的質詢,交待這些慘不忍睹的數字。今年上半年用二維條碼付款的地鐵乘客有約 350 萬人次,佔整體 6.5 億人次的 0.5% 。專利巴士則有 30 萬人次用二維條碼付車費,亦是整體 6,100 萬人次的 0.5% 。專線小巴有 12.5 萬人次用二維條碼,同樣是整體乘客 2,600 萬人次的 0.5% 。部分渡輪航線有安裝二維條碼閘機, 只有約 4,000 人次使用,使用率是比整體更低的 0.2% 。
多間公共交通工具公司當初說要提供多元化付款方式,最終大部分初期只接納支付寶的乘車碼,其他二維條碼要稍後才支援。地鐵更要到 2023 年方接受香港人常用的信用卡入閘。
現階段只有九巴的「 e 度嘟」齊備多間付款公司的二維條碼、感應式信用卡。九巴正與匯立銀行(WeLab Bank)合作,用該行的扣帳卡乘搭巴士有優惠。
打破壟斷靠著數
雖說香港人喜歡著數優惠,但亦難望這合作可以推動其他付車費方式,優勢始終落在八達通身上,原因在於特區政府通過該系統發放各類津貼,如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畫,以及地鐵學生、殘疾人士票價優惠、長者二元乘車計畫等。這些計畫無法擴充去其他付款平台,應該難以推動多元化,若要落實又有技術挑戰。
以英國倫敦為例子,公共交通早已打破電子收費系統 Oyster 卡的壟斷,引入感應式信用卡付款。據已回去生活的朋友所說,毋須購買 Oyster 卡,日常用信用卡乘車,甚至懂得計算最優惠車費,比 Oyster 卡更便宜。
其實,技術沒有高與低,更多的優惠才是吸引用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