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賽力斯」日前宣佈收購「華為」900 多項與「問界」電動車相關權益,包括商標、技術及專利等,意味著華為將退出「問界」電動車相關業務,有關消息在國內引起廣泛討論。不過有市場分析認為「賽力斯」宣佈收購華為「問界」,其實和兩家企業的本身性質不同有關⋯⋯而且是次收購反而為「華為」帶來正面影響。
原來「問界」的電動車,一直都是由「賽力斯」(SERES) 負責生產,「華為」只是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包括車用系統介面、駕駛及安全輔助,還有車用娛樂系統等等。問題是,如果「問界」只是「賽力斯」(SERES) 旗下的一個品牌,在銷售上就很可能不夠吸引力。所以華為和其他車企合作的,包括「問界」、「智界」及「享界」系列,一直都以華為旗下品牌作招徠。分析認為「華為」一直堅持「不造車」 ,但持有品牌的造法是利有弊的。好處當然是不用背負沉重的造車成本,但就能擁有智能汽車的光環。但壞處是,車本身不是「華為」造的,只是使用「華為」提供智能系統,但軟硬件之間會不會出現不協調的情況呢?很多時,車輛硬件上可能出現各種狀況,原本都是由車廠負責,但當冠上華為的牌頭,萬一出現事故,被追責的就不是「賽力斯」、「奇瑞」或「北汽」這些合作車企,而是怪罪到「華為」頭上。
今年 4 月,一輛問界 M7 發生追撞並起火,由於車門無法被打開而導致車內的乘客不幸離世,事件引起熱烈討論,輿論除了關注汽車質量和安全性,官方就事件的處理手法,亦引起網民的非議。分析認為,其實「華為」只要專心進行智能汽車系統的研發,將鴻蒙車機系統推廣到不同汽車品牌就好,實在沒必要繼續持有汽車品牌,所以「華為」早已將「智界」及「享界」品牌的權益分別出售予「奇瑞」及「北汽」,現在再將「問界」賣給賽力斯,「退出」汽車市場反而能讓集團有更好的發展。
(新聞來源:騰訊)